管理的本质:“管人”和“理事”,医院管理者如何在救死扶伤与组织效能间构建平衡点

发布者:涂 时间:2025-04-21 16:09:57
分享至:

管理的本质是什么?它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制度,也不是单纯的权力行使,而是“管人”和“理事”的结合。在医院这一特殊场景中,管理的本质是动态平衡“人性温度”与“系统理性”的艺术,管理者需在救死扶伤的使命与组织效能间构建精准的平衡点。


一个经典的故事可以为我们打开思考的大门——中国古代的“都江堰水利工程”,在战国时期,蜀郡太守李冰肩负起了治理岷江水患的重任。他不仅要解决复杂的水利问题,还要管理大量的民工和资源。李冰采取了“深淘

滩,低作堰”的策略,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,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,既解决了洪水问题,又为农业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。然而,工程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,还依赖于李冰对人的管理。他亲自与民工同吃同住,了解他们的需求,激励他们的士气。最终,都江堰成为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,至今仍在造福四川人民。


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为现代医院管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在医院管理中,管理者同样需要兼顾“管人”和“理事”两大核心要素。


在“理事”方面,医院管理者需像李冰规划水利一样,精准设计诊疗流程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。例如,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快速决策、优化资源配置,确保医疗服务高效运转。正如都江堰通过分流解决洪水问题,医院也可通过分诊系统分流患者,提高诊疗效率。


在“管人”方面,医院管理者需借鉴李冰“与民工同吃同住”的做法,关注医护人员的需求与士气。例如,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下,管理者应通过合理排班、心理支持等方式激励团队。同时,建立信任机制,让医护人员感受到被尊重与支持,从而激发工作热情。


这一理念在医院绩效管理中尤为关键。管理者既要通过数据指标(如准时就诊率、预约诊疗率)精准“理事”,又要通过人文关怀“管人”,将硬性指标与柔性管理相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双提升。


01 / 管人:以人为本,激发潜力


在医院管理中,“以人为本,激发潜力”是提升团队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关键。管理者需关注员工需求,激发内在动力,从而推动医院整体发展。以下从激励、赋能和沟通三方面解析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:


  • 激励: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价值和成就感

① 公开表扬优秀表现:在医院周会或内部通讯中表扬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,增强其成就感,激励他人。

② 提供晋升机会:建立公平透明的晋升机制,让医护人员看到努力的回报,激发工作热情。

③ 给予更多自主权:授权资深护士或医生参与科室决策,提升责任感和创造力。


  • 赋能:帮助团队成员成长

① 组织专业培训:根据岗位需求,提供技术、管理、沟通等培训,提升综合素质。

② 提供学习机会:鼓励参加学术会议或在线课程,拓宽视野,更新知识。

③ 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:让医护人员承担复杂病例或科研项目,促进能力提升。


  • 沟通: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

①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:分享医院战略、项目进展,增强参与感,及时解决问题。

② 一对一沟通:了解个人职业规划和困难,提供个性化支持。

③ 建立反馈机制:通过问卷或意见箱收集团队反馈,优化管理。


  • 案例解析

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某医院通过公开表扬抗疫一线医护人员、提供心理支持和晋升机会,激发了团队士气。同时,组织专业培训和分配挑战性任务,提升了团队应急能力。通过定期会议和一对一沟通,及时解决医护人员的困惑,增强了团队凝聚力。

总之,“以人为本,激发潜力”是医院管理的核心。管理者通过激励、赋能和沟通,可以充分激发团队潜力,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。


02 / 理事:目标导向,推动执行

在医院管理中,“目标导向,推动执行”是确保医疗质量提升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理念。管理者需通过明确目标、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,推动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。以下从目标设定、计划与执行、解决问题三方面解析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:


  • 目标设定:明确团队的目标

- SMART原则:目标需具体(Specific)、可衡量(Measurable)、可实现(Achievable)、相关性强(Relevant)、有时限(Time-bound)。例如,设定“在2024年第四季度,将患者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”。

- 医院管理中的应用:管理者需将医院整体战略分解为科室目标,如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、优化病床周转率等,确保每个目标都能与医院整体发展方向一致。


  • 计划与执行:制定清晰的计划

- 分解任务:将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,如优化分诊流程、增加医护人员培训等,并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。

- 合理分配资源:根据任务优先级分配人力、物力资源。例如,为应对患者流量高峰,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加班或增开诊室。

- 监控进度:通过定期会议和数据分析监控目标进展,及时调整计划。例如,每周召开科室会议,分析患者等待时间的变化,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。


  • 解决问题:面对挑战时,快速调整策略

- 定期复盘问题:通过复盘会议总结问题,如患者投诉率上升的原因,分析流程中的薄弱环节。

- 分析原因:深入分析问题根源,如设备故障导致的诊疗延误,通过鱼骨图等工具找出根本原因。

- 制定改进措施:针对问题制定具体改进措施,如增加设备维护频率、优化预约系统等。


  • 案例解析

如为提升患者满意度,设定了“将患者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”的目标。通过SMART原则,管理者将目标分解为优化分诊流程、增加自助挂号设备等具体任务,并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计划。在执行过程中,管理者通过监控系统发现部分科室等待时间仍超标,通过复盘会议分析原因,发现是分诊护士人手不足。随后,管理者增加了分诊人员,并优化了分诊流程,最终成功将患者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目标范围内。

总之,“目标导向,推动执行”是医院管理的核心理念。管理者通过明确目标、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,可以确保医院战略目标的高效实现,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。


优秀的管理者,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家,既懂得调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,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和成长,又能够确保团队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,让每一个任务都能高效完成。他们在这“管人”与“理事”的平衡术中游刃有余,既关注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,又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。而管理的最终目的,就是实现个人、团队和组织的共同成长,让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潜能,同时推动整个组织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。

文章转载自:易策医管研究发展院,仅供学习参考,不作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